目前分類:佳文分享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藝術系列叢書 --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 , 主編 ; 呂章申  , 定價 ; 1160 人民幣 ....


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館竣工 , 重新開放 所辦的專題展覽 出的書 , 全冊分兩大單元 <一 >走向聖壇~禮玉 ,  <二> 俗世珍寶~飾玉 ...


這本書在年前訂書就缺貨 , 直到最近書才寄到台灣 , 因書價高 大陸經銷商不敢囤書 , 台灣也只有小朱一次進個一兩本 , 我想應該有些朋友沒見過 , 但若您翻過書的內容 , 一定會愛上它 ... 這本書會讓有接觸玉器的人 . 眼睛為之一亮 ...



                         


 


 


國家博物館所收藏的玉器是出了名的精采 , 網路上的圖檔大部份都見過 , 每位玉友的資料庫裡一定有館藏玉器的圖檔 , 但肯定會對玉器上面的 logo 恨的牙癢癢 ...


                 


                                  中國國家博物館 官網上的圖檔


 


所以看到這本書時非常開心 ,  瞧 ~ 多角度的拍攝 , 編輯者是乎瞭解玩玉的人 想看什麼 ... 打光的方式充分表現玉器的潤澤感 ,



                        


 


有 50 倍的放大圖 , 比自己上手用放大鏡看還清楚 , 怕放太大會與實際玉件大小失真嗎 ? 別擔心 有實際尺寸 的圖片作比對 . 編輯者真貼心 ...


 


 


                         


 


               圓雕動物有多角度的拍攝 編輯 , 有如親臨現場觀看 ...



                         


 


           也有特寫鏡頭 ... 每件玉器都有多角度的拍攝 , 或者正反面 , 或是放大及原尺寸比對 , 可以看的很過癮 ...



                          


 


攝影師及跟拍的工作者很用心 , 我喜歡他的打光方式 , 用了頂光 及左右側光輔助 , 這樣才能把圓雕件拍的面面俱到 ... 玉器質感有表現出來 ..


 



                         


 


這本書讓我不滿意的地方是 裝訂太過陽春 , 精裝的書皮略顯單薄 , 沒有硬殼書套可便於存放保護 , 以這個價位的書來說 , 其裝訂及包裝應該要再講究些 ..


書的規格 31.2 cm x 25 cm , 厚度有 4 cm. 算是大本書 又重 , 因裝訂略顯單薄 , 愛書的人在閱讀時只好自己小心翻頁 , 動作別太粗魯 就好 ...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隨著時代的需求,出現了觀賞墨(即珍玩品)及禮品墨。墨歷來倍受文人、書法繪畫家們的喜愛,並加以收藏。自宋以後,名墨逐漸成為文人書案上的陳設、欣賞品,要求墨質精良,而且追求形式與裝飾美觀,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種工藝美術門類,成為人們珍藏的藝術品。

宋代大詩人蘇
東坡有「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的詩句,正是這種風氣的寫照 .這種玩墨鑒賞之風,至嘉靖、萬 歷時期更加盛行,並開始出現了成組成套的叢墨,墨的裝飾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已達至紛然不可勝識的地步


這種叢墨注重形式變化多樣,圖案裝飾新穎紛呈,也講究外部裝璜。多用黑漆描金匣儲存,也有用金絲楠木或烏木做匣的,造型精巧,保存和攜帶安全方便。更有以木制成手卷式盒,表面用錦緞裝裱。一邊連接小幅書畫,類同書畫卷軸一般,非常別致。


 


                                  


 


鑒賞墨:如故宮收藏的「乾隆御詠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異,墨的形式富於變化。一面為陰文楷書填金乾隆御詠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詩,一面浮起詩中所詠西湖十景圖畫。依次為「曲院風荷」、「花港觀魚」、「蘇堤春曉」、「斷橋殘雪」、「三潭印月」、「雙峰插雲」、「柳浪聞鶯」、「南屏晚鐘」等 . 畫面的構圖,以極簡練的手法刻畫出方題的基本特征,藝術地再現了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歷史面貌,是較好的鑒賞墨。

此套墨為
色墨,是繪畫用的顏料,有紅、黃、青、綠、藍、棕、白色等色,多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純淨艷麗,不易褪色。雖早期色墨不多見,但從唐、宋的繪畫中,可以看到顏料的精美與華麗。

唐人
《金碧山水圖》,畫面以青、綠色彩為主,間施以金描繪出秀麗蒼翠的山川,巍峨宏偉的殿閣,展現出輝煌壯麗的自然圖景,突出了色彩的美麗。五代著名畫家顧閎中創作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前後分作5段,用濃筆生彩的藝術手法,把南唐宰相韓熙載的夜生活,刻畫得惟妙惟肖。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色彩柔和艷麗,人物傳神,更顯出色彩的美妙。這些在紙、絹上的色彩,已歷經了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滄桑,仍然保持著奪目的光彩,充分顯示了這些彩色墨制造精良,是古代鑒賞的佳品。




     鑒別文物真偽是文物科研及陳列研究的前提,無鑒別真偽就談不到鑒定。所以鑒別、鑒定是文物工作者首要解決的。我們鑒別鑒定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研究真實可靠實物的參考憑證

我們鑒別墨也一
樣,要求多看實物、多記實物,通過實物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看後加以思考,善於比較分析,善於發現問題,多看實物是可以對某一名家名作的墨質、題識、圖案、墨品、風度認識就越深刻熟悉

加上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
,多學文獻資料,並學會區分歙縣與休寧各派的墨品及風度的特點,通過對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沒有年款的情況也可以鑒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

如:康熙三十五
年所制「耕織圖」墨品,乾隆三十年所制「棉花圖」無論仿造、改制,我們都可以斷定康熙三十五年以前沒有「耕織圖」墨品,乾三十年以前沒「棉花圖」墨品,以後仿造可能就是舊模新作比較容易鑒別真偽。還有清代名家墨品分等級、價格也可以參考。

      另外避諱對墨影響,封建社會有國諱與家諱之說。國諱是避皇帝與孔子的名;家諱是避自己祖先的名字。避諱的方法是,在書寫時候凡遇到應避的名諱,或缺筆或易字,說念之時改原音。

「避諱」對於文物鑒
別有一定影響。如「避諱」對於明清兩代墨的鑒別尤為重要。明代還可以,在明清兩代制墨中品名,齋名常用「玄」字,「玄元靈氣」、「九玄三極」等。

到了清代
康熙皇帝名玄燁,因而「玄」字避諱,或改寫元,或缺寫一筆,明清兩代凡有「玄」字的墨如不是仿造假品,當是康熙以前的作品。如「玄」改寫「元」或缺一筆當是康熙以後的作。

而由於「玄」字墨
品給明代墨帶來多少厄運。明代的「玄」字墨到了康熙以後,均挖去「玄」字或將墨毀壞。總之「玄」給明代傳品招致厄運,其損失不可估計,但同時也在鑒別方面起到了劃分時代的作用。


 


                                                                       


 


   由於明清兩代書畫受各流派的影響,其風格有所不同;因書畫風格不同,其墨模雕刻技巧、手法,顯然有時代的區分。明代的書法多遒勁,雕刻手法為了表達遒勁,刀法則需要深厚,才能顯示字體雄健,陽文字鋒芒峻厲,圭角嶄然。

清代書法多秀潤,
雕刻手法必須掌握精秀潤細的刀法,才能表達柔麗清雅。繪畫與書法完全一致,因之明清兩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以明清兩代書畫不同風格,而形成兩大流派:明代墨模,其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其刀法多柔妍精細。其所以不同,實因書法繪畫風格不同所致。這樣對鑒別明清兩代墨,就可掌握內涵。


  明清兩代大部分為了更換墨模,不在模上刻用年款,即刻上也在側面,更換時也不影響墨面。

      在墨上考證年代,只
能以自制墨來解決,文人官吏囑墨家制墨不惜墨模成本,帶有紀念性的墨品,多署干支年款,這就為我們考證年代提供了方便。

      另外從墨模上鑒別墨品,墨模使用年久影響墨面的清晰,凡是初版初刻,花紋、書畫、印章均特別清楚悅目;相反,墨模使用久了,墨面就顯得模糊不清,可能是復制,年代則稍晚一些,所以說墨模可以反映墨家業務大小,經營盛衰。


 


                                    




      墨品的漆衣,是在墨布加刮摩。通過漆衣也可鑒別墨,漆衣墨凡年代較遠,漆皮顯得渾厚,並呈蛇皮斷紋,與古琴相似。斷紋不是裂紋,有紋不裂,隱蘊在漆皮之間,又與古瓷開片相同。漆皮墨盛於萬歷年間,清康熙墨少見,乾隆晚期以後漆衣墨,其光澤漂亮有余,而蒼厚渾樸不足。

    墨上的漆邊也可作為不同時代的風尚,有助於我們對年代的鑒別。明代大從漆上下左右側通漆邊,正面背面為本色。清代多漆兩面的邊,兩側上下都不漆。

     如何鑒別偽品:凡質料粗糙,幾乎不是煙料,形同土塊,用手敲之,聲音喑啞,體輕呈灰白色,墨模粗糙,墨料不好,這些是偽品的特征。還有一種偽品,是使用一種炭晶石,一種石質料磨成的假墨。



 對仿品又如何鑒別呢?清代墨家仿明代墨, 一種是只標明年款,不署墨家名款。另一種只標時某墨家仿明代某墨家,這類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家的名款,是為宣揚自己而不是騙人,因此有人把清代初年制的精品墨原名款挖去,再用墨蠟填平,並在墨蠟處鐫刻名章、年款、略施金色加以打磨。這種仿品不易識別。 


    
墨的品種繁多,實用本色墨不僅數量多,形狀大體相同。我們可以識別墨正反兩面是否刻上文字及圖案(即墨名)。


左右兩側是否有監制單位名稱。也有在側面鐫刻年代的,墨的頂端刻有「超漆煙」、「漆煙」、「頂煙」、「桐油煙」字樣,表示該墨錠屬油煙墨范疇;
刻有
「黃山松煙」、「大卷松煙」、「松煙」等字樣的表示該墨錠屬松煙范疇;刻有「全煙」、「精煙」、「淨煙」等字樣,該墨屬炭黑墨范疇。

     總之,要求鑒藏者有相當的知識和經驗。首先要
求大體熟悉古墨源流的發展演變史,知道古代名墨的主要產地和著名的制墨賓的姓氏名款,對名家墨的著名的墨模式樣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從質地來說,新墨和舊墨也有較明顯的差別。新墨帶灰色,雖濃厚不朗潤,舊墨純黑朗潤,色澤純黑,色感厚實。


新墨由於和膠往往不勻,其墨色也就顯得濃淡、厚薄不勻,舊墨由於制法嚴謹、加上存放時間久遠,其膠自然勻實,其黑色平整,而且不粘筆毫。新墨氣味有燥性,舊墨有一股自身的古樸淡遠的馨香之氣,且顯出一種古樸的色調。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古玉水銀沁?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 但現在學界對水銀沁與古人的看法是相悖的,普遍認為沒有水銀沁一說


 


                           格友"綠繡眼"的博物館資料


 


那麼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把古玉黑沁稱之為水銀沁 ..





金屬汞,我國俗名叫水銀。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廣黃帝本行記》記載:「帶遂煉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傳於玄子,重盟而付之。」

這裡所說的「丹」,便是硫化汞,也是紅色印泥的主要染色材料。硫化汞常見為黑色固體,黑色硫化汞加熱升華後,能轉化為紅色的硫化汞,再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就成了水銀。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2500年便認識硫化汞。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其實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這就是說,我國在公元前6世紀或更早,提煉大量水銀的技術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                                            
 


 


大自然中,汞有時以少量的游離態存在,而更多的是以硫化汞固體的形式存在。硫化汞俗稱辰砂、朱砂。


晉‧葛洪《抱樸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


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如再加熱便又變為紅色硫化汞。


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們,早已知曉硫化汞加熱成水銀,再把水銀還原成丹砂的化學反應是可逆性的全過程,可謂對汞認識與運用的程度已經非常的高。那麼古玉黑沁如果是水銀沁的話,似乎只有與發黑色的硫化汞有關。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是春秋晚期大墓。主墓室由外槨、內槨、外棺、內棺四部分組成。外槨有近50cm厚的青膏泥密封。


內棺裡外都髹黑漆,板間榫卯結構,頂板與底板上都舖有朱砂,底板上朱砂足有2cm厚。主墓室出土玉器最多,分生產生活、禮儀、裝飾、象生四種類型,近40種形制,計700多單件;北器物室也出土了少量玉器,有青膏泥密封,但沒有朱砂舖墊。


主墓室出土的大小玉器中,具有黑色沁染的玉器占很大的數量,且具有貼近身軀的玉佩飾易被黑沁染的特征。



 


而北器物室出土的玉器卻少見黑色沁染。細分析這些黑色沁染玉器,都具有沁染面大,塊狀或者索條狀以及細牛毛紋彌散狀,由外緣向內沁染的特征。


由主墓室和北器物室有無朱砂舖墊分析,黑色沁染玉器的上述特征,似乎與水銀的黏度小、流動性大,汞珠易碎無孔不入,一滴汞珠入地,汞化面大的特性相似。


但這是否能支持朱砂(硫化汞)便是黑沁的直接原因?我們知道朱砂是固體硫化汞,不溶解於水,現實中與玉器相沁產生的表面附著樣朱砂沁是紅色的,與黑沁不是一回事情。



 


要使朱砂變成水銀,只有把朱砂加熱,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蒸發了,才能使朱砂還原成金屬汞。


很顯然,墓葬裡不具備加熱條件,也就不能使朱砂成為水銀。那麼只有傾水銀為池才能在墓室裡存在汞。至於要使汞化面變黑,只要有硫化過程就可以



在現代工廠中,如果不慎
將盛汞的罐打翻了,立即會灑上硫磺粉,使汞變成硫化汞,防止汞蒸發到空氣中,避免人吸入中毒。而被汞污染的地面經過硫化後,也會馬上出現一擴散面很大的黑跡。所以墓葬含硫濃度越大,汞化面變黑的時間就越短。



 


因此,如果說玉器的黑色沁染就是水銀沁,那麼首先應該是在墓葬環境缺氧的條件下,使墓葬含汞量不再被氧化消耗,而可直接對玉的接觸面,開始晶體間浸潤。


抑或是通過玉材中金屬陽離子與金屬汞陽離子間的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產生汞化面,對玉器汞化面的長時期硫化慢慢變成黑色。



 


坊間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用烏木屑小火煨玉,使其玉綹處變黑的仿黑漆古玉,這些黑沁都是由炭化物沁進玉肌裡而成的,與汞化面經過硫化產生的黑是不同的


仿黑漆古是玉肌受高溫燒烤,必然會使受熱後玉表面原滲入在礦物和礦物集合體中的水分子,或者因火烤產生的細裂紋處的不參加晶格的吸附水,隨熱而蒸發掉。


這樣,一旦細裂隙的人工黑沁色積聚起來,玉表的晶格也開始破壞,同時也會出現沁色死斑不活的現象。使再怎麼盤玩也現不出原來玉肌的潤澤。


這個就是真假黑沁的本質區別。而真品黑沁經盤玩則可出現原來玉肌的潤澤 , 黑沁處更是漆黑亮澤 , 俗稱 "黑漆古"。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宋元的拉絲工玉器比較精美,立體感強,層次豐富。而明清的拉絲工玉器卻成退化之狀,主要原因是因為使用的工具不同,宋元的拉絲工使用的是牛筋,明清的拉絲工使用的則是鋼絲。由於牛筋可以對折自如,所以拉絲的手法也不同於明清。


 


牛筋拉絲工留下的痕跡和明清的拉絲工留下的痕跡也是不同的,牛筋加上解玉沙反復拉動後,會被拉松,從而造成拉鋸痕逐漸增寬的現象,而且痕跡還會由直轉曲,逐漸形成弧裝。明清的拉絲工則基本是等距的,線條也比較直。當然也有比較差的玉工亂拉的,這種經驗要靈活運用,結合玉的新舊,紋飾,玉質來判斷。 


 


從古玉的刀痕顯微結構顯示,裏面都呈現同樣的平行細劃線結構,特別是槽的側面也是同樣的平行細劃線結構這些線條都成直線形,通過研究發現,高古玉留下的痕跡其實不是所謂的砣工造成的,而是有砣子帶動的解玉沙,解玉沙的主要成分是金剛石,再早也有用水晶的。


 


在做得比較粗糙的冥器裏,有的還能發現小顆粒的解玉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謂的砣工是金屬留下的痕跡,那是胡說八道,當時的金屬冶制技術不到位,現在的金屬都是合金!其實我問要記住古玉的琢磨痕跡,最簡單的就是那個棒子,加些沙子,一個方向的快速劃動,留下的痕跡是一樣的。在顯微結構下,所有砣工加解玉沙留下的痕跡基本相似。主要的所謂砣工不同其實是走的路線方式不同而已。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砂,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砂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借以攻玉,永無耗折。即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為利器也(鑌鐵亦出西番哈密衛礪石中,剖之乃得)。--------《天工開物》


 


關於拋光問題,就是拋光的老玉在160---32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發現老拋光和新拋光是不一樣的。肉眼看起來的平整表面,其實是坑坑窪窪的。老拋光的表面精細耐看,平整,坑窪處有明顯的見棱。新拋光的表面不平整,呈現一個個拱形結構,坑窪處無明顯見棱。 


 


用光學語裏來解釋,老新拋光的區別就在於平面鏡和凸面鏡的區別。平面鏡的反射光線是平行的,而凸面鏡反射的光線卻是散開的。其結果是就是我們看到的老光。當然掌握翻動玉劍也是有技巧的,要看在正光源,和側光源照射玉時,其光澤集於何處。當見到該亮的地方不亮,該暗的地方缺亮,那就要特別當心了。其他的不說了,我們自己心裏明白就行了。這條不適合於圓雕玉件!


 


各時代的穿孔都是有區別的,特別是老三代之前,用的鉆孔工具是石質工具,很多孔並不是直接穿下去的,大都留有一個斜面。工具比較鈍,在有些孔中會產生薄如蟬翼的一層臺階,現在的穿孔雖然有仿的,但工具往往是合金的,至少到現在沒見到過薄如蟬翼的臺階痕,很多痕跡時和使用的工具有關的。




鈍的工具制作出來的痕跡是不一樣的。這些都是從制作工具入手看的,真正的原故工具取材範圍,遠比戰漢以後要廣。很多穿孔都是復合形的,有些象宋朝的茶盞。 


最主要還是結合玉質,工,紋飾,光澤等結合在一起看,做減法,有疑問時,要多看多問。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


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巖石制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


、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

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制鉈輪強度不大

,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

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


 


砣輪改用銅、鐵制造後,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


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後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


制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


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判斷老工新工就是從這裡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采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


、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


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


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周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


,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


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制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


磨削快,制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


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


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對比:


 


1、 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


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


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


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窪,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復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


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


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


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


,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2、 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洩


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3、 開窗: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


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


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具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


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4、成洞:老工制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


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


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


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


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


內各個方向沖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


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


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7、 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光柔潤可愛,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見到磨痕。


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


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


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8、 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稜起的現象。


  9、 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9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征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


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


  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


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現代作品,


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來談談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種情況,一是老玉補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紋飾。二是老玉改制,如將斷壁改作玉璜。


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殘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沖牙之類。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


玉件的身價,想謀個好價。但老玉新工會有很多蜘絲馬跡,除上述9種之外,首先是破壞了老玉的皮殼。


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遠之後,其表面會有一層蠟狀、石灰狀的皮殼,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質


表面光澤與質感。就會不同於原來的表面光澤與質感。老玉新工還會破壞原來老玉的沁色、沁紋,


使之斷開,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個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殼之下的玉質,也不同於透過皮殼看到的


老玉的顏色,這是因為受沁的皮殼被磨去,沁色就變為空中樓閣,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


從哪裡沁入的「大門」。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為世間有一些石材和邊玉具有自然花紋條斑,有的像沁色,


有的像鈣化,有人就利用這些石材來仿造老玉器。為了在做工上不露馬腳,有的開窗口也用手鋸拉出來,


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別細密的金剛砂砣,減少轉速細心勾線,不讓線條出現崩口


……等。做好之後還要人造皮殼、灰皮、假沁、土咬種種花頭,包裝出籠騙人騙錢。新玉老工除了認玉之外


,在鑽孔、線條溝底、開窗時首先鑽下的鑽孔(就算線鋸鋸完,仍然會留下殘剩的半個鑽孔)、沿底死角、


膛內形狀等處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跡,從而識破伎倆。


現在據報道,新工有了新的發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動雕刻、噴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們認識了老工,


那麼別的什麼加工方法都不會與老工完全一樣。這是因為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文飾與造型的理解、


使用的工具設備的差別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來的器件在神韻、氣質上必然不會一樣,在做工和工藝


處理上也會有所差別。盡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飾,只要我們多看多想細心留神,總會查出端倪


看出破綻,避免上當。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現代新工由於設備、工具、磨料都會比古時先進,精心制作的


玉器完全可能超過陸子剛!用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現代工藝去創造當代嶄新的玉器藝術,是我們共同贊成


和希望見到的!


 


                                                                                                  摘自《中國收藏》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帖一篇令人感慨的文章 , ~兩岸經濟 兩樣情~


 


过了“十一”長假,北京的白玉市場又翻了一番,一块重200克、皮子颜色都还不错的和田籽玉,没有四五万是拿不下来了。


郑枫瞄准了长假后到圣诞节前的相对淡季,直奔早就看好的一只和田带皮子手镯。结果大大出乎郑枫的意料,长假時開價 6 万的东西到现在低于 10万 (人民幣)不談,更让郑枫失望的是,拍出10万,老板都不卖,理由是现在这个时候闲钱有的是,但有保值、升值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手里有货就不愁能等来好价钱。近乎沮丧的郑枫一面感叹“玉市如风”,一面感慨一物难求。


中国人爱玉,是因为玉“性温婉而不易得”。而历数和田玉、岫玉、新山玉、密玉、独山玉等诸多玉石品种,又以和田玉透、细、润为最佳。明代以前的古人倘若得到一块和田玉,多用在朝服的帽带之上,形质合适的,加以雕琢,成为把件,日日在手中把玩,但这些都是有权势之人的奢侈品。


明代之后,采石工艺有所提高,新疆和田玉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直到清代,新疆和田地区的玉产量也不过每年4万斤,而且全部进贡,原料先由造办处挑选,剩下的才进行赏赐。和田玉之身值,可见一斑。 





尽管原料稀缺,但和田玉的价格也不是直线上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块200克左右的和田籽玉也就是一两个鸡蛋的钱,但到了1980年,一级和田玉山料每公斤就是80元,籽料100元/公斤;1990年,前者攀升至300~350元/公斤,后者为1500~2000元/公斤;2004年,山料为8000~1万元/公斤,籽料为6万~8万元/公斤。到了去年,一级和田白玉籽料的价格达10万元以上;而今年翻了何止两番。



 

“和田玉的大规模升值是从2001年开始的。2001年之前,和田玉籽料每年升值在20%~30%之间,2001年之后,平均每年升值50%~70%,好的玉器每年能升值2~3倍。


工艺美术专科毕业的宋莲从15年前工作开始,就没有离开玉器行,“投资还得说是和田玉,除了原料挖一块少一块之外,仅就和田玉的雕工来说,每年升值空间在30%~40%之间。


 


早在2001年,一个玉雕师傅的月工资大约是5000~6000元,但是随着大师老去,学徒断档,手艺后继无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2005年玉雕师傅的月工资已经涨到了5~6万元,而且一位师傅一个月出不了几件作品。刻字水平比较高的工人,在籽料上刻一个字就要800元。


在这种情况下,籽料和田玉制品自然更会升值。”在宋莲看来,和田玉已经成为了继房产、股票、字画、黄金之后的又一个投资热点,“现在的问题是好东西太少了,市场鱼龙混杂,至于卖场也只限于古玩城等几个屈指可数的地方。


                               


                           ~~ 台灣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恢復以往的經濟榮景呢 ?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加油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磨玉是岫岩玉中極品玉。據玉石專家介绍,岫岩透閃石河磨玉,產于偏岭镇细玉溝白沙河及其流域。有黄白色、墨绿色、青灰色之分,以黄白色为最佳,是雕刻工艺品的最佳玉料。其玉源来自细玉溝里的透閃石玉礦。

億萬年前,透閃石玉礦裸露于地表,经風化後,成為大小不同的塊狀玉礦石,在被山洪冲下山後,在河水里随卵石一起轉動,便磨成卵石状,被群眾稱為河磨玉。因從外表看好像一層石頭包着玉石,因此也叫石包玉。優質的河磨玉的透閃石含量在96%以上,質地為纤维交織毛毡狀結構,與新疆的和闐玉同屬透閃石玉質。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 ﹐由中國礦業聯合會 ﹑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的"支持新疆和田玉石資源開發項目座談會"


會議剛結束 ﹐在會上港澳及內地一批寶石投資商,與新疆簽訂了近5億元的聯合開發協議的消息傳到新疆後﹐


和田地區的和田玉價格迅速暴漲 ﹐6天價格翻一番﹗﹗﹗


 


                   新疆 玉石交易盛況


 


目前已是農歷春節 ﹐可到和田購買和田玉的客商絡繹不絕。在往年﹐臨近維族兄弟古爾邦節的時期﹐


是和田玉價格最低的時期 ﹐可今年恰恰相反 ﹐價格一漲再漲 ﹐始終沒有回落的跡象......


從8﹑9月出料至今 ﹐市場價格幾乎翻2番﹗﹗﹗一些皮色好的羊脂白玉 ﹐現在幾乎見不到貨源........


有錢也買不到﹗11月份市場出現1塊漂亮的棗紅皮羊脂玉 ﹐以每克1000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 ﹐


現在 ﹐只要是紅皮色 ﹐價格都比8﹑9月份漲了3──5倍﹗﹗﹗


  


玉商也非常苦惱 ﹐剛剛賣掉的籽料 ﹐正慶幸掙了一筆錢呢 ﹐可沒有10天功夫 ﹐再到市場去﹐


哪怕就是賣出的價格也買不回來了 ﹐大家都納悶 ﹐這東西怎麼漲得這麼快﹗﹗﹗
 


 


                  採玉人


 


茫茫的和田玉龍喀什河 ﹐是和田玉籽料的原產地 ﹐經過人們5000多年的採集 ﹐和田玉這一寶貴資源已幾乎枯竭.....


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中華民族自古就視玉為神聖的寶物 ﹐購買一塊心愛的和田玉作為傳家寶是很多消費者的心願。


和田玉本身硬度6.8(只要硬度在5.5以上的礦物質基本算寶石)﹐屬於寶石行列 ﹐又是國石的最有希望的侯選石 .


中央電視臺“玉石之路”﹑鑒寶欄目開播 ﹐加上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印章選材和田玉 ﹐這些都激發了全國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10月以來﹐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客商紛紛登陸上海﹑蘇州等和田玉集散地 ....


大量選購100克左右的和田玉籽料 ﹐使這些交易市場的價格出現暴漲﹗也對和田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


國外﹑內地客商又紛紛到和田尋找貨源 ﹐市場經濟條件下 ﹐需求決定價格 ......


稀少的資源 ﹐龐大的需求 ﹐和田玉不但現在暴漲 ﹐今後還要不斷上漲 ﹗乘機買幾塊作為投資﹐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對於一般消費者﹐我奉勸大家﹕玉石不在多﹐只要精品﹐就幾塊夠了﹗



 


          《新疆收藏網》(阿克蘇)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有著悠久的玉文化歷史,自古中華民族就是愛玉、崇玉、敬玉的民族,其玉文化情結則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有著自己獨有燦爛輝煌以及綿延上下8000年的玉文化。


              


玉器是從舊時器時代的石器中逐漸分離出來的。經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考證,目前,中國玉文化主要代表有:




以東北地區遼河流域為中心的查海文化、紅山文化;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黃河下游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西北地方的齊家文化;
西南成都地區的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
這些文化遺址中都發掘出了精美絕倫的玉器。



 


             不列颠博物館 藏品 


      


玉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禮器,本就有著祈求吉祥的寓意。古人對自然界的不測風雲、人世間的旦夕禍福無法理解和抵禦,便只能求助於神靈的保佑,而玉便是與神靈的溝通、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種瑞物。原始社會起初人們對玉的認識比較單純,只作為一般的生產工具。後人們因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我國古代先人們對玉的神化和迷信為:玉乃山川之精英,自然界萬物之精華。


 


              不列颠博物館 藏品             




 玉漸被神秘化、神聖化,而成為祭天、祀地、祭祖先的禮器。進入階級社會後,玉又繼而禮儀化、人格化。《管子》說:玉有九德。孔子說:玉有十一德。從而玉被賦予了更多的道德規範。玉器分為禮儀用器和裝飾用玉,而玉就如它中文字的寫法,象徵為王者才能懷中享有的專有寶物。


 


                不列颠博物館 藏品     


 
 
  東漢時期,時人許慎《說文解字》受先哲孔子君子比德于玉說法的影響,提出玉有五德之說,即: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暢,等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使,繁之方也。也就是說玉是五德的象徵。玉有五德,以玉的溫潤色澤代表仁慈、內外的一致象徵正直(),堅韌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義,敲擊時發出的清脆舒暢的樂音是廉直美德的反映。直美德的反映。

 
古人自古亦將美石稱為玉,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亦稱做《石頭記》,寶玉、黛玉等都以美玉為其名。《水滸傳》是因為宋代皇帝喜歡奇花美石,橫徵暴斂出花石岡稅賦,迫使把宋江與眾好漢逼上梁山,上演了一場108好漢的精彩傳奇。尤為特殊的是,《西遊記》這個古代神話傳說的經典,竟然也寫的是美猴王破美石而橫空出世。可見玉文化在我國影響之深。


             


愛玉者都能深刻體會到盤玉的樂趣。所謂 盤玉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將玉器持於手上,一邊賞玩,一邊念想玉的美德,不斷地從玉的美德中吸取精華,養自身之氣質。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玉人合一,不僅玉器得到了養護,原本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盤玉人的精神也得到了昇華。盤玉如同茶道,是對某種事物的欣賞和研究達到了一種高尚境界。與其說是人盤玉,不如說是玉盤人,人玉合為一體,精神通靈。浮躁的現代人,正是需要這樣一種平心凝神的氣度。當然,筆者認為,古玉還是以不盤為好,這樣可以保持它的原始風貌,所謂何不洗風塵,風韻尤自然。

  玉被人們賦予了以上文化含義後,成為了古代君子最愛之物。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君子無故玉不離其身、黃金有價玉無價、冰清玉潔、珠圓玉潤等象徵美好之說。




                             ( 本文摘錄自  北京商報 20061220 10:23 )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藝術品收藏也越來越升溫,


繼歷史上宋代、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末年這三次收藏高峰後,我國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盛世收藏時期,


可稱之為第四次收藏大潮。而玉器文化是我國古代特有的藝術精華之重,自古至今都是人們收藏的熱點。


 


                                 上海博物館藏玉   


 


古玉收藏市場潛力巨大   在歷經久遠年代與歷史的滄桑積澱之後,中國玉器已步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其中尤其是那些年代 久遠、讓人遐想無盡的高古玉,文化特質最為明顯,除了祭祀、圖騰、象徵之


外還有避邪的寓意,它們象徵著遠古的宗教、神權、財富、地位,附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格友"綠繡眼"的博物館資料


 


古玉蘊意生命萬象,表達出了古人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之情,蘊含著對天地萬物等自然現象祈禱崇拜之意,


折射出我國特有的一種遠古精神文化精髓,尤為受人青睞。


 


                               上海博物館藏玉    


玉器特有的溫潤特徵和可盤玩、易保存、便於觀賞的特質,與它源遠的人文文化,吸引和喚醒了一大批


收藏人士躍躍欲試,準備投資玉器收藏。如今在北京、上海、廣州各大城市的收藏品市場中,玉器專賣隨處可見。


從皇家到民間,從古代到現在,中國人都對玉器始終喜愛有加,那些傳承有序、文化期特徵明顯的高古玉,價格更早已暴漲至上百萬元。


 


                     格友"綠繡眼"的博物館資料


 


兩年前,在紐約蘇富中國陶瓷工藝品專場拍賣中,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時的玉刀,


就曾以23.2萬美元成交,而在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一件商代的禮儀器玉戈,在2005年藝術品春拍中受到


廣泛關注,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拍賣師從380萬元起拍,經過6次激烈競價,最終以480萬元的價格成交,


充分展示了古玉的巨大市場潛力和文化魅力。高古玉器可謂是玉器市場的常青樹,不論市場風雲如何變幻,


它都以其悠遠的文化含量、極高的藝術品位笑傲玉器拍場。


收藏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個前世所未有的愛玉、珍玉、藏玉的歷史巔峰時代已經來臨,古玉投資收藏正當時。


 


                         本文摘錄自20061220 北京商報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景德鎮第三期古瓷鑒定研修班結業典禮上,面對電視台記者的采訪 , 一位來自上海的學員說:」參加這


研修班的最收穫獲就是深入了解了古瓷制作的工藝過程 . 熟悉不同時期的不同制瓷工藝及其留下的工藝痕


跡,就像醫生熟悉人體解剖一樣重要 , 否則,就無法准確判斷古瓷的生產年代及其真偽。」




   這話是十分中肯的 , 因為陶
瓷是通過工藝過程製作出來的. 而不同時期的胎釉原料性能、煉制方法、成型


工藝、施釉手法、裝燒窯具、燒成窯爐結構、燒成氣氛 , 裝飾材料性能及煉制方法、裝飾技法等等 , 並不完


相同.這就必然會留下不同時期的不同工藝痕跡 . 認識這些工藝痕跡 . 對於古瓷鑒定與辨偽,有著十分重


要的意義。



 


以景德鎮古代陶瓷制作為例:宋代以單一瓷石成型,燒成溫度和燒結程度不如明清;早期碗類僅拉坯、


范、剮足三道工序 , 有手拉痕跡 , 不及中後期增加鏇坯工序,坯體表面留有刀痕;壺類多拉坯成型 , 未


時用竹刀壓出瓜稜,不很規則;裝燒工藝碗盤類早中期多以耐火土(含鐵量較高)做成圓餅或圓圈,


頂在無釉的圈足內底,吊腳而燒,實物內底留有不規則的「米糊」粘渣;後期采用支圈組合式窯


的覆燒工藝,口沿成為無釉的」芒口瓷」。




元代以瓷石
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 , 可燒大件器物而不易變形,但由於早期高嶺土水洗選礦不精,大件元青


花胎體不如明清瓷器細膩。元青花一改宋代以拉坯為主的成型方法.采用過范分段印坯然後泥漿粘接的工


藝 . 瓶罐內璧可見手捺痕跡和分段接坯泥漿擠壓痕跡;圈足內底除小件如玉壺春瓶等外,多數為澀底,且


於施釉采用潑釉工藝,釉層有時會出現厚薄不勻現象,釉汁流到底部也需要刮除以防粘連。由於胎體厚重,


左手臥撐,右手刮釉不能持久而刮得草率,往往留有未刮淨的釉痕。元瓷裝燒采用墊餅舖沙工藝,圈足處


往出現粘沙的黑點。元青花以及洪武,永樂 , 宣德青花的繪制,采用勾線並濃淡拓科技法,兩筆之間的重合


處料色特深,由於采用西亞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內含一定量的氧化鐵,凝聚在料深處往往形成鐵銹斑 ,


 而且深入胎骨,這與成化以後采用多錳少鐵的國產料 , 並逐步運用勾線分水技法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料色勻


淨,幾乎不存在鐵銹斑。當然明清各期由於青花料來源的不同以及繪制技法的差異,其發色效果並不相同


發色效果其實還與釉料成分、施釉方法、釉層厚薄以及窯爐結構。窯位燒成曲線和燒成氣氛甚至氣溫、


氣壓。濕度有關,特別是釉裡紅 . 青花釉裡紅和銅紅釉的發色後者更起主導作用。



 


洪武青花或釉裡紅,原材料來源及技術都繼承了元代,但釉面泛白黃,釉質普遍欠瑩潤,發色效果多數欠


佳,可能與窯爐結構由龍窯向葫蘆窯或馬蹄窯轉型有關,對於窯溫和燒窯氣氛的掌握還處在摸索階段。其露


胎的澀底大量出現「火石紅」,則與濕泥墊餅裝燒有關,升溫時墊餅中的水分滲入器底,導致器底始終處於


氧化狀態,坯體中的氧化鐵在這種狀態下便形成紅色。現代試驗證明,濕泥墊餅粘老糠灰裝燒坯體,燒成


底部露胎處都會出現「火石紅」。




永樂 , 宣德時的瓷器上出現的所謂「桔皮棕眼」,則是由於燒成後期降溫加速所致。我們知道,釉在高溫下


形成液態覆蓋在胎表面,而胎內的空氣必須沖破釉層洩出,形成一個個氣泡。如果降溫階段減緩,氣泡周


的釉液會將氣泡收縮後所形成的棕眼填滿,使釉面光潔,如果快速熄火,因釉液來不及填平而形成所謂的


「桔皮紋」,這種情況柴窯中燒成更為明顯。


 


成化釉中所使用的二灰(石灰加草木灰配製而成)最少,所用風化程度最適中的瓷石制釉果,加上燒成溫度和


氣氛最佳,所以釉面肥潤瑩麗,白裡微泛青,質如美玉。

清三代瓷胎中高嶺土含量為歷史上最高 ,燒成溫度可達1300攝氏度以上, 故瓷胎堅實,胎體薄膩、瓷質精美。

限於篇幅,僅舉數例以窺全貌 . 不同時期由於原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藝不同,瓷器上所留下的工藝痕跡也


同。歷史上或近現代的仿古瓷 , 無論其如何刻意追求仿制品的「亂真」,總是會留下仿制時期的工藝痕跡,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12 期
作者:馬萱人 


 


專研玉器已三十三年的故宮研究員鄧淑蘋,常常和同事直言:不要只以美和技巧的角度欣賞藝術。如果有人說,這類技巧高超的藝術品全世界只剩若干件,所以妳一定要來看,她會反問:「So what?」學歷史的她,熱愛分析、揣摩創造那些藝術品的古人,身後的文化背景,這件事有趣的很。

所以,當鄧淑蘋舉例她心中最值得一瞧的故宮古玉之前,會先從粉晶起頭。她觀察自己的女兒一輩,發現現代女孩普遍相信,想祈求愛情就要戴粉晶才會「靈」。「這是她們和『上面』溝通的工具」,她順勢指了指天。粉晶,正是玉石系統一環。玉,正是中國人「通天」的靈媒。

普世華人幾乎全深信,玉是保身辟邪之物。玉斷了,就是在保佑主人。這深植咱們全民人心的愛玉情結,讓故宮「翠玉白菜」前總是一圈又一圈的人。


與天對話的媒介

然玉到底打哪來的?鄧淑蘋請大家想像一下新石器時代,在那沒有電燈的日子,人類偶然在切割、打磨石料時,發現某種礦物能發出幽微的、春陽般的光澤,即為玉。陽光,代表大地生機,沒有它動植物就活不下去。而璦璦美玉,也就被認為是富含「精氣」能量、追求幸福人生的象徵了。玉,剛好是非常不易損壞的材質,它的「氣」也就綿延八千年不止。

如果循著「與天對話」的脈絡至故宮賞玉,就不會只在白菜前徘徊了。

極為難得的,故宮藏有一群幾乎是全球最早的玉器,來自興隆洼文化(八千兩百年至六千兩百年前)的玉項鍊是其中之一。東北先民獵人喜用鳥獸骨製作骨管項鍊,這件玉器就是模仿其型。



崇拜自然的創作

接下來,在遼河以西發展的紅山文化時期(五千五百年~五千年前),「勾雲形佩」是其中玉之極品。這件作品是現代故宮新藏的佳作,「選(購)」它進宮的鄧淑蘋描述,其上翱翔的蒼鷹,是紅山人的保護神。隨型推磨的淺淺凹弧,時隱時現,旋轉的韻律更如生生不息的「元氣」。鄧淑蘋個人即最愛紅山時期的玉器,「那是最活潑的、最不受拘束的創作。」


鄧淑蘋又說,崇拜飛鳥是史前人類普遍的信仰。因為,「人不會飛」。將鳥兒雕刻在玉上,則反應了玉的「感應觀」。先民認為,「同類相感通」,「法力」更強。將神靈動物或宇宙運行模式雕成玉,再拿來祭祀、祈禱,「神」似乎比較能聽懂人的希望了。中國人深信玉是能通天的信差,再次驗證。

以玉和天溝通之例,繼續出現在良渚文化晚期(四千五百年~四千年前)的一件圓形玉璧中。此璧右上方藏了一小幅畫,堪稱「故宮之達文西密碼」:一隻玄鳥站在高柱上,柱下有祭壇,壇內供奉著背著太陽的展翼鳥。

鄧淑蘋研究,當年良渚巫師在堅硬的玉器表面小心翼翼刻畫這0.006~0.013公分細的線條,「唯有狂熱的信仰才能支持這件創作。」而且,她形容這位巫師向上天說的是「悄悄話」,那幅畫的確非常不明顯。在展覽現場,故宮已在此玉璧前備好一只放大鏡,就請到現場去尋寶。

暗藏宇宙的密碼


和上述玉器造型一致的圓形玉璧,不斷的出現在中國各代,而且圓周和圓洞的比例總是很相似。例如,戰國時期的鳳形佩與穀紋璧、明朝的三連環等等。三連環尤其機巧,上頭有無數關於日月天地山海的符號,三環只靠卡榫連結,合起來是個圓璧,打開來則簡直是小「渾天儀」。




玉璧這看似簡單,畫起來、製作起來卻不容易的圓,代表的正是中國人最早的宇宙觀。鄧淑蘋說,遠古中國人觀察太陽在天上運行的軌道,就是如圓弧般「回環運轉」。將全年太陽移動的軌跡記錄下來,就是《周髀算經》的「七衡圖」。若依圖下說明將此圖畫出內圖外圖兩種顏色顯出「黃道」,一個比例完美的圓璧造型,立刻神秘現身……。

鄧淑蘋本來也不解圓璧歷久彌新的造型比例,和中國宇宙觀的連結。直到有一天,她在餐桌上隨手拿起孩子的彩色筆照著七衡圖指示隨手塗畫,才意外打通了圓璧造型的任督二脈。「那時候,我覺得我也有通天的感覺了……。」與故宮寶玉相伴三十三年的鄧淑蘋說。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代玉器的鑒定是古玉器鑒定中的難題之一。很多風格相似的舊玉器,在今天我們仍然難以


准確斷定它是唐代的、宋代的、還是元代的,甚至明初的。但是筆者認為這沒有什麼關系,


我們可以暫且仍然按照老方法將其籠統地稱為宋玉。而重要的是一定要將宋玉與明朝中晚


期以後制作的玉器區分開來。因為宋玉是十分珍貴的,宋玉鮮明的時代風格既是它的價值所在,也是鑒定宋玉的主要依據。






玉器一經制成即被珍藏,但說到古玉的鑒賞研究,在過去則附屬於金石之學。加上科學

考古發掘工作開展以識物難以准確,所以過去的鑒賞家僅能依據形制文飾的風格大致


將古玉分為周玉、漢玉和宋玉,並且尤其重視周玉和漢玉,這一方面是由於古人高度


的工藝技巧確實到了令近世之人驚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於古玉文飾怪誕,


造型奇異,多屬禮儀之器,有關「先王典章制度」,所以有敬天法祖傳統的中國人自然視


發現的古玉為珍寶,甚至祥瑞。乾隆皇帝鑒賞古玉的御制詩有八百首,其中只有三首是


題宋玉的。現代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使更多的、更為精美、時代更為准確的古玉展現在


我們面前,雖然披在古玉身上的封建神秘外衣已經剝去但從先秦直至兩漢的我國玉雕藝術


的光輝成就仍足以使世人贊歎,不愧為我國古代高度發達的文藝術的代表。






宋玉在老輩鑒賞
家因其遠離禮器,全歸玩物而不睬;現代又因科學發現的標准器少而難以

從大量的傳世古舊玉器中區分出來,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忽視宋玉。因為大家知道,


我國中世紀(約是唐宋元明時期)的文明更為輝煌燦爛。比如,宋畫和宋瓷(官窯為主)


以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被舉世公認為我國及東方美術的代表,


人類美術史上的瑰寶。玉器等工藝美術是以繪畫為基礎,因此必然與其有著同樣的時代風


因此也應該有相應的價值認可。宋畫尚流傳下幾千件,何況是質地堅韌,


不怕水浸火焚的玉器,問題是何在成千上萬的古舊玉器中將其鑒別出來。






唐宋之玉俱是上等白玉,偶有青灰,玉質也極細密溫潤;此後的玉器除了乾隆宮廷的水准

外,民間的很多
玉質不好。關鍵是設計和工藝水平不行。宋玉如同宋畫,是寫生作品,

因此構圖疏朗,形象生動,加之技法高超,刀工繁簡得當,因而既簡練又傳神。比如葉


只挖一刀則葉態舒卷;鋸齒狀幾下則鳥翅飛張;小坑作動物就活靈活現;只用四刀人物


就秀目通鼻……看那威嚴的力士)、可愛的飛天、雙鶴起舞、丹楓呦鹿、躍水、龍探珠、


仙女下凡、蛟龍出岫、凌霄雙放、柞石雙兔……一件件如同打開了宋人紈扇冊,美不勝收。






而後來的則大不如前,題材設計上雖然變化不大,但明顯程式化,山水先是吳門派

後呈四王面目;花鳥題


材也都變成了吉祥圖案;人物也都面目丑陋。工藝上,要麼粗糙笨拙

,連定陵皇帝墓裡出土的玉器也是如;要麼十分繁瑣,雖精雕細鏤,卻如同蟲蛀鼠咬。


當然也不能一概否定,其中也不乏精品和能工巧匠,要麼陸子岡憑什麼聞名 ? 況且後來


乾隆皇帝力圖振興玉雕工藝,他憑借其帝王的實力,招名匠,用好料,不計工本,努力仿古


,精益求精,制造了大量玉雕巨制,但從藝術水平上來比較,終究不及漢玉和宋玉,


乾隆皇帝自己也感歎:「後人端是讓前人」。





筆者通

過學習鑒定和整理宋玉,深深地感受到,宋玉和宋畫一樣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亦應算做藝術史上的


珍寶。在流散世間古舊玉器中一定還有許多宋玉,希望引起大家

對其價值的認識,收集保護並借鑒其優秀的藝術傳統。




本文節錄自 杜衛民先生 撰寫的 "宋代玉器的鑒定" 2006.06.02)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剛結束的中國嘉德第9期四季拍賣瓷器專場中 , 「波士頓館藏清早期瓷器」專題拍賣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 這不僅是波士頓美術館將館藏藝術品推向國外拍賣市場 的首創 , 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拍賣公司接受海外博物館委托的先河 . 由其值得關注的是 , 此次推出的一些物品無疑將帶來瓷器投資的一些新理念。

窯瓷高貴價不貴
中國
嘉德此次推出的「波士頓館藏清早期瓷器」專題拍賣 , 共包括20余件中國瓷器 , 它們是16世紀至17世紀中國青花 , 五彩瓷器在海外珍藏的一個縮影。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瓷器中大多是民窯 , 但對於許多國內投資者來說 , 這些精品在內地是很少看道的 .




青花瓷器中,清初順治、康熙青花在中國古代青花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此次拍賣的一些民窯,尤其是康熙青花,以其胎、釉精細 , 青花艷麗,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達到了歷史的高峰,被稱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 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康熙 青花冰梅紋罐,這只由海外藏家Dudley Le avitt Pickma捐贈的民窯青花瓷器,其制作得精細,絲毫不亞於官窯。


清康熙時發明了濃艷的釉上藍彩和有黑漆光澤的黑彩 , ,加之大量使用金彩,使五彩瓷器的畫面更加富麗,達到五彩瓷器的頂峰。其器物彩飾華麗,筆線豪勁,繪技精妙,藝術造詣極高。本次推出的幾件康熙五彩大盤,是波士頓美術館的舊藏 , 從中不難領略到康熙五彩瓷器所獨有的那種勁健的筆法和豪放華麗的氣質 . 與傳統的官窯瓷器拍賣相比,此次中國嘉德推出的這些民窯瓷器,估價都不高,給了廣大投資者一個拾遺補缺的好機會,也顯示出民窯高貴不「貴」的特點。


    青花彩瓷均有機會


從此次「波士頓館藏清早期瓷器」專題拍賣來看,康熙五彩瓷器無疑占據著重要地位,這與目前市場上的投資趨勢也有一定的關系。據早期陶瓷研究書籍《陶雅》一書中記載:「康熙彩繪手法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為最,其余龍鳳香蓮之屬,規矩准繩必恭敬正,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這裡所說,「客貨」即指的是民窯產品


   由於民窯產品在裝飾上受束縛較少,所以其圖案題材豐富多樣,運用自如,除花卉、梅鵲、仕女外,還大量采用戲曲、小說為題材的民間故事,其中尤以描繪武士所謂「刀馬人」最為名貴。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200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清康熙五彩三國演義圖棒槌瓶以超過43萬元的價格成交。這也顯示出在康熙五彩瓷器的拍賣投資中,不一定要將眼光僅僅放在官窯上。


   彩瓷受寵,並不能說青花就沒有機會了。民窯青花瓷器在制作上、工藝上都不如官窯瓷器,但最能代表它特點和成就的是它的裝飾藝術,尤其到了明朝中後期,民窯瓷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些民窯中的精品瓷不論從瓷繪上還是從燒制工藝上,已經完全可以和官窯青花瓷器相媲美了。明代民窯瓷器精品的出現主要是在萬曆、嘉靖之後,這個時期官窯的燒制也在民窯中進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官搭民燒。


    因此這個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從器型上講種類很多,瓷器上的繪畫也很鮮活。在選擇投資這類瓷器時除了要注意瓷器本身的品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看瓷繪筆法的流暢以及畫面的生動性。一般在收藏投資中我們可以按陳設瓷和實用瓷兩種類型來進行,而陳設瓷,也就是精品民窯,這類瓷器目前的市場價位一般都在20萬元人民幣左右。


  投資「黑馬」如何尋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歐洲藝術品市場上,一些收藏家開始注意到中國明末清初的民窯青花瓷器,它的藝術價值得到重視,這就帶動了民窯青花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開始上揚。而它在國內收藏的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初,其價格出現了第一個高峰,隨後又有所回落。而在近一兩年,明末清初民窯青花的市場價格又開始新一輪的攀升。民窯青花最令人稱道的是它的繪畫成就,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它對明清以來中國畫的影響之大是官窯器無法比擬的,所以瓷器上繪畫圖案的精美與否就成了判斷其價值高低的一個標准


一般來講,按繪畫的難易程度可分為四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人物。人物畫是最高檔,為什麼呢?因為人物最難畫。
第二個就是山水,它本身像一幅風景畫一樣。


第三是動物花鳥。


最後才是各種圖案。


各種圖案中還有一點相當重要,就是其中有詩文題賦的價格最高,也就是常說的有字的比沒字的值錢。此外有些民窯青花瓷器上書有特殊的文字款識,其價格也相對較高。在2006年北京誠軒春拍上,清康熙青花後赤壁賦圖文筆筒估價20萬至30萬元 , 成交價則達到了44萬元,這件瓷器的款識為「文章山斗」四字二行楷書款。筆筒一面精繪絕壁懸松下,漁家駐舟回望,蘇東坡、黃庭堅與佛印三人乘船賞月,其船首火爐烹茶,船尾漁家夫婦合力撐舟,船中桌案上食盒杯箸羅列,細節交代一絲不苟。另面青花楷書《後赤壁賦》全文,書寫工整,尾落雙方框「降霞」印章款。全器胎質白淨,白釉細潤,青花發色純正艷麗,書畫合璧,氣息高雅。


除了圖案文字的因素外,影響民窯青花價格高低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它的器型。並不是說器型越大價格就越高,一些立件的瓷器與普通多見的盤子、碗之類的用品相比,其價格漲幅較大。而書房中用的印泥盒、筆架、筆筒等等,特別是為文人們特意定做的,價格升速最快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 ; 方翔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入收藏化境    作者 : 高學訓


  < 一  >    



我常常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獲得與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齋室燈光下獨自把玩,從中領略鑒賞的愉悅?是坐擁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獨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鑒賞家,獲取藏家眾星捧月般尊敬的榮耀?

也許是,也許都不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實是充滿苦澀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這條不歸之路,你便注定從此心靈備受歡樂與痛苦,興奮與焦慮,得意與懊惱的無盡煎熬。收藏具有極大的魅力,這是不言而喻的。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滿誘惑的寶藏,又是一道布滿棘刺和陷阱的深淵。


身入其中,無論你如何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會感受知識的貧乏和淺薄;無論你自信眼力如何過人,在浩如煙海、五花八門的歷史遺存面前,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擁千萬,當你投入收藏時,也常常會感到囊中羞澀,捉襟見肘。 
在收藏圈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裡,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沒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那些平日傲慢的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大款、經綸滿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腳邁進這嘈雜紛亂的「鬼市」地攤、古玩店舖,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權勢、驕橫,都被這滿世界的古董舊貨新品贗物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樣亢奮、激動、懊惱、悔恨不已,亦為幾個銅板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位記者這樣描述在北京潘家園「淘寶」的眾生之相:「一網撒下去,一定能夠網住一二個部省級官員,三四個教授,七八個大款,還有一個小偷或盜墓者。」在古玩早市地攤,我曾目睹一位省級要員,非常虔誠的請一位藏友為他剛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攤上被行內人稱為古瓷「一眼准」,而他的職業,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補鞋匠。我還見過一位著作等身、聲名顯赭的某名牌大學教授,為一尊北魏小銅佛像的真贗與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輕人爭辯得面紅耳赤,最後不得不俯首稱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銅佛收藏家的觀點。

    < 二 >



我曾應邀去過一位居室不過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牆壁用舊報紙糊著,一張破舊的寫字台上放著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舊彩電,可當他拉開一排簡陋的木櫃廚門,看到櫃中整齊地擺放著他以20多年省吃儉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從戰國至清代紋飾精美的銅鏡時,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和無數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樣,我開始只是帶著一種對古物朦朧的企盼以及骨子裡對傳統古代文化的追崇開始了收藏之路。每每在博物館的玻璃櫃前,欣賞商周古銅器的凝重雄渾、漢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樸典雅,心中便會由傾情艷羨進而產生一種不安分的躁動;我也要收藏和擁有古物。最初進入收藏時,總是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浮躁、「撿漏」「淘寶」的欲望之中。


因一件心儀的古物而牽掛不已,為失去一件寶物的機會懊悔萬分。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幅黃秋圓的四尺山水圖700元嫌貴放手;一品有一流釉色、器形規整的南宋粉青龍泉爐,要價3000元,卻只留下張照片就放棄;一件28厘米的刻劃「樞府」款的大碗,內有雙鶴纏枝紋飾,釉是一流的鴨蛋青色,只為8000元價偏高,眼睜睜讓別人奪得;一面銘有「東王公」的東漢神人車馬鏡,徑20厘米,紋飾精美,鈕大緣厚,黑漆古包漿,已經拿下卻因賣主要搭賣一個影青碗賭氣放棄,這類當斷不斷而失去機會的例子,在我十幾年的收藏生涯中不勝枚舉。


至於因固執已見而誤入「套局」,「撿漏」心切而購得贗品,就更是家常便飯了。當然,也有過恃眼力撿漏的愉悅、憑機緣得「寶」之驚喜。正是在這種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過程中,感受著收藏者的真正樂趣,從而不斷領悟收藏的本質和內在之美。
 
一位我所敬重的從事文博工作的資深專家,曾多次向我談及對民間收藏的不屑,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對民間收藏的蔑視,認為收藏是走私、盜墓、苟利的源頭,收藏圈大都是一些「沽名釣譽、見利忘義」之徒,建議政府取締民間收藏,直到新《文物法》頒布,此君仍然認為「承認民間收藏是一個歷史性的失誤」。對於這位專家的偏執,我只能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且不說收藏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延續,且不說收藏對於傳播大眾文博知識、藏寶於民的積極因素,就以全國幾千萬收藏隊伍對於社會就業、社會穩定乃至經濟、文化、社會效益的積極貢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況且,就是在故宮、上博等一些國家級大博物館的許多重量級藏品中,不也有相當部分來自歷代民間藏家的無私捐獻?我想,當我們這位文博專家,在以張伯駒、徐世璋、孫瀛洲等名垂千古的大藏家所捐獻的國寶古物進行鑒賞研究做學問時,不知內心會作何感想?的確,民間收藏如同任何社會活動一樣,收藏家並非人人皆是謙謙君子,收藏圈並非至純的淨土,也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勢利、詐騙、淺薄、浮躁和貪婪、有以牟利為終極目的的商人。


我曾親眼目睹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過度地偏執和貪婪,終因愚昧無知,將百萬家私打了水漂;我也看過一位古玩舖店主,以百余元撿得一件石濤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給了廣東商人,當知道此幅石濤之真跡被轉手賣了30萬時,頓時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我亦見過一位退休老干部以平生積蓄購得一塊漢玉贗品,從此一病不起;一位老撿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顛狂失態乃至當場中風倒地。我以為,這都是偏離了收藏的本義,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 三 >



收藏是一種心靈感受並融入歷史文化和自然的尋根過程。一件古物,無論其保存完整亦或殘缺破碎,它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沉穆樸拙的藝術風貌,都會給我們傳遞遠古先人的非凡的創造力和活動軌跡,因而令人心靈怦動。而古物表現美的特征,最吸引著我們的往往是那種恬澹、自然、古樸。一切古物都可以從中泛射出樸拙自然之美,人們在把玩、欣賞和摩挲之中,與遠古先人進行著跨越時光的交流、對話,從而領略一種無盡的遐思和陶醉。

我的案幾上擺放著幾片漢代瓦當,普通、灰色、胎質粗松、略有殘缺,但瓦當上的圖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總令我感到驚訝不已。《三輔黃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遠古匠人正是帶著一種宗教般的篤信虔誠,一種與天地神靈所交流而發生的靈性與激情,一種似與神性附體才具有的想像智慧,將深厚廣大的精神力量注入這小小的瓦當圖,留給我們的卻是遠古先人的自然力量體現的直觀。我始終認為,浮躁是收藏之大忌。


一個真正的收藏鑒賞家,審視古物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態是極為平和的。有人曾作過一個統計,大收藏家、文博專家平均壽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歲。


這恐怕是得益於他們與世無爭的超脫心態、甘心恬淡、棲志浮雲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鑒賞中那種常人很難領略的審美情趣,心靈愉悅的原因吧。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是簡單的占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可能憑借財力短時間獲得別人要許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間拍得幾件罕世珍寶。


這當然是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必然出現也無可厚非的一種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某種樂趣。但這種收藏,卻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之愉悅和美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收藏,與既有過程又有結果的收藏,其對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別的。


 < 四 >



  任何一件古物,都是具有靈性的。鑒賞古物的最高境界,是人與之進行超越時間的情感交流和對話。我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以極其虔誠的心態,觀賞一尊我非常喜愛的北魏佛像。佛像很小,半殘,灰石質,高18厘米,但被塑造得寬額長耳,面容安詳,氣質脫凡,尤其是那雙充滿智慧、堅定而又安然從容、超脫、深靜入定的眼神,會令你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在這尊神像面前,也能體會到為何人類對佛的敬畏之情。


我想,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土,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是天地互融、神人合一的期盼和象征。在佛的金剛之軀,更多地融入了人類成熟的智慧,使之以空為旨,包容萬物。蘊涵大千。在這尊佛像面前,我開始對收藏、對物欲乃至人生開始全新的思考,漸悟出佛心自明永恆、向善向美的超脫與釋然。我終於發現,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我凝視著這尊半殘的佛,面對這沉穆無言的古物,我突然生出一種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審視石佛呢?還是石佛在審視我?我確切地相信,其實這尊無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已經默默地審視了無數我等芸芸眾生!這種想法,令我大徹大悟,感到了一種擁有和被擁有的錯位,感受到一種出自內心的虔誠的羞愧。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麼地渺小,脆弱和無奈的短暫生靈!


於是,我開始尋求一種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終於感悟到了莊子倡導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淨、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將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新思考收藏、洗滌「物欲」對心靈的污垢,拋棄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


轉載自中華博物網        第89期  走入收藏化境   高學訓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西景德窯的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的瓷胎開始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
二元配方法配製的製瓷原料,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明顯增加


,達到20﹪左右,減少了大型製品的變形,提高成品率。其燒製溫度增高,而相應減少釉灰的用量..........                         


 


胎內所含的雜質較多,致使在砂底上可以看到砂眼、刷痕和黑褐色的鐵質斑點,在底足、口邊和縮釉露胎處常呈現一種


火石紅斑,俗稱 火石釉 黃衣子。瓷胎有的致密、潔白;有的胎色不甚潔白且泛灰,胎質疏鬆並有孔隙,氣孔


率為5.02﹪。多砂胎底,胎體厚而重,燒成溫度1250+-20℃,但還燒不透,瓷化程度也不高。有很明顯的粗糙輪廓,


器底有時還附有窯渣。釉,色白微青,光潤透亮,用青白釉和卵白釉為地的緣故,施釉後且釉料中含鐵較多的結果。


瓷釉中的釉灰量在10~14﹪左右,氧化鈣的含量一般在8~9﹪,在胎、釉之間大都有較大體積的鈣長石晶體。青白釉


,也稱 影青釉,釉面光亮、泛青,為釉中有微量鈷元素之故,釉灰含量為8~9﹪,釉果含量為91~92﹪。卵白釉,即


樞府釉,釉質緊密,色調青白,氣泡極小且密,有乳濁感。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有形體高大,胎體厚重的特有風格。


 


立體的琢器都是分段製造後在拼接而成型的,即所謂 節裝。旋削技術較差,同時也不講究修胎,手觸摸能感到凹凸


不平的接胚痕。不但器身粘接,而且器體也是粘接上去的。盤子、盞托等平面圓器多為模製。圓器的圈足底部均有削痕


,外壁斜削一刀,使圈足壁外側稍向外撇。圈足外壁施釉一般不到底,一定稍有露胎,成褐紅色。多數器物的底部有旋


紋,個別有跳刀痕,並黏有填砂。露胎處有火石紅斑,元代晚期器物的底部多施釉。




 


瓶罐類器內不施釉,內壁多見旋紋痕和厚薄不勻的淡紅、淺黃色或褐色的護胎水,少而薄。或有不規則的透明釉刷痕。


元末明初,這類器物的內壁開始施釉,但不均勻。圈足外牆,往往留有浸釉時遺留的手指痕跡。高足杯的杯身和足把的


接合係採用濕胎接合的方法,即兩部分濕胎接合,元代高足杯內頂端無釉,且往往有乳釘狀凸起。高足杯的足把部均為


空心而不封底。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有個別的在高足把裡部只掛半截釉),且有零星白釉散濺在足裡四壁。


 


元代青花瓷器所用青花色料分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不含銅或只含少量銅。進口料:有含錳量


低和含鐵量高的特點。色如靛,並有深入胎骨、發淺淡金屬鐵鏽斑點,淺淡處為天藍色,流散、暈染主要出現在淺淡處


。元代早期的青花製品,因都是施青白釉而非典型元青花的透明釉,故其青花色澤都帶灰暗而非鮮豔的深藍色。


 


裝飾特點是:雖然裝飾層次繁多,但主次分明;以多層次裝飾帶展開後都是一幅完整的、連續不斷的整體畫面。裝飾紋


樣的特徵表現在:松、竹、梅。特點是:松針茂密成團;竹葉寬闊且葉尖向下,無反側面;梅花有開有合,型態逼真;山


石一般不填滿色而留有空白邊,只有少數用青色渲染而不留空白邊。菊花的花心呈細方格的網狀紋,花瓣多為單層瓣。


主題牡丹紋的外輪廓畫成小花瓣式,留一道清晰的白邊。花卉紋的總體特徵是:花、葉的比例不相稱,葉子往往是葫蘆


形,有1~5個尖瓣,葉脈尖似蟹爪。元代後期葉子變小,越後越小,且畫的是剖面形。元代龍的特徵為小頭、細頸、


疏髮、長身、背部出戟或肩披火焰。兩眼正面平視。蛇狀尖尾,或呈火焰狀。爪似鷹爪,剛勁有力,多三爪、四爪、


五爪也有。人物紋的著色方法,多用豎筆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衣紋,有的則是在邊線內施以淡色。海水特點是浪花


或稱浪頭很像有頭尾的蟲子浮於水面,或稱姜芽狀(通常有 姜芽海水之稱)。


丁敘均,<釉下彩繪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五大玉種簡介   


 藍田玉:  


  產於陝西省藍田縣。藍田玉外觀為黃色、淺綠色,不透明,硬度為摩氏4度。屬蛇紋石化的透輝石類。藍田玉開采歷史悠久,見於漢書,張衡及班固等文賦記載。現仍有玉石礦生產。因產量不多,漢代以後,各地均采用和闐玉為玉材。所以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以至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昆侖山)的別名,藍田為儲運玉石之地等推論。地質部門曾對現尚開采的藍田玉進行了考察。據寶石協會副會長弈秉璈的研究,陝西鹹陽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獸面紋玉輔首」即采用藍田玉制作,可知漢唐人盛贊的藍田美玉的產地即在當時京城附近。
  


 南陽玉: 


  南陽玉的礦區地處河南省南陽縣的獨山,又稱「獨山玉」簡稱「獨玉」。南陽玉為斜長石類玉石,質地細膩,純淨,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拋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為5.5至6.5度。南陽玉為多色玉石。常見為兩種或三種以上色調組成多色玉,顏色鮮艷,分別稱為:水白玉、白玉、烏白玉、綠玉、綠白玉、天藍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黃玉、黃蓉玉、墨玉及雜色玉等。南陽玉開采歷史悠久,陝西神木石□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玉斧,1952年發現的殷墟玉器,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都發現了以南陽玉為玉材的例證。現陳列於北海團城的元代瀆山大玉甕,也是用南陽玉琢制的。據文獻記載,南陽玉的開采在漢代已有相當規模。至今獨山上還有一千多個古代采玉的礦坑,可見南陽玉開采的歷史之久,規模之盛。南陽玉的儲量相當豐富,至今仍可形成規模生產。


 


 酒泉玉: 


  產於甘肅祁連山脈,因而又有祁連玉之稱。屬蛇紋石族玉石。半透明,以綠色為多,帶有均勻的黑色斑點。硬度為4.5度至5度。酒泉玉的開采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武威娘娘台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酒泉玉制成。


 


 岫巖玉: 


  因主要產地在遼寧岫巖而得名,又稱岫玉。屬蛇紋石,形成於鎂質碳酸巖的變質大理石中,我國這種地質環境的礦床很多,因而類似岫玉的產地很廣泛。岫玉外觀呈青綠色,黃綠色。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硬度為3.5度至5度。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所用玉材,產於岫巖境內細玉溝,俗稱老玉,為透閃石軟玉。商代婦好墓出土玉器多數玉材與岫巖瓦溝礦產岫玉近似。瓦溝礦鈾玉開采歷史悠久,儲量豐富。為我國當前主要產玉礦區,產量占全國60%左右。


 


 和闐玉 ;


  分布於新疆莎車——塔什庫爾干、和田——於闐、且末縣綿延1500公裡的昆侖山脈北坡,共有九個產地。和闐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微量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5.5度至6.5度。和闐玉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巖中。經長期風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再經雨水沖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塊稱為籽玉、在巖層中開采的稱山料。現已發現的用和闐玉制作的時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婦好墓。春秋戰國以後,和闐玉逐漸成為主要玉材,均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開采山料。清代乾隆時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萬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闐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純淨度。其主要品種有:  


 1)白玉:含閃透石95%以上,顏色潔白,質地純淨、細膩、光澤滋潤。為 和田玉中優質品種。在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繁榮期,都極為重視選材,優質白玉往往被精雕細刻為「重器」。


 


  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質地純潔細膩含透閃石達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澤。同等重量玉材,其經濟價值幾倍於白玉。漢代、宋代和清乾隆時代極推崇羊脂白玉。


 


  3)青白玉:質地與白玉無顯著區別,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綠色,為和闐玉中三級玉材,經濟價值略次於白玉。 


 


 4)青玉:色淡青、青綠、灰白均稱青玉,顏色勻淨,質地細膩,含透閃石89%、陽起石6%。呈油脂狀光澤。儲量豐富,是歷代制玉采集或開采的主要品種。 


 


 5)黃玉:基質為白玉,因長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鐵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變化定名為:密蠟黃、粟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等。色度濃重的密蠟黃、秋葵黃極罕見,其價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於黃玉為「皇」諧音,有極稀少,一度經濟價值超過羊脂白玉。 


 


 6)糖玉:氧化鐵滲入透閃石形成深淺不同的紅色皮殼,深紅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帶粉紅的稱「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構成雙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殼籽料掏腔制成的鼻煙壺,稱「金裹銀」宜能增值。 


 


 7)墨玉:透閃石中夾石墨、磁鐵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夾黑色斑紋,依形命名為「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黑色斑濃重密集的稱純漆黑,價值高於其他墨玉品種。墨玉呈蠟狀光澤,因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多用於制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 


 


 8)碧玉:產於准葛爾玉礦,又稱天山碧玉。呈灰綠、深綠、墨綠色,以顏色純正的墨綠色為上品。夾有黑斑、黑點或玉筋的質差一檔。碧玉含透閃石85%以上,質地細膩,半透明,呈油脂光澤,為中檔玉石。


 


         來源:中國收藏網 ( 2006.12)  

小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